关爱热线:0311-80812031
徐老师 13032625155
(外联、心理咨询师)木老师 13315120739
首页
关于我们
学校动态
服务项目
成长案例
国学教育
资质荣誉
办学特色
家长留言
联系我们
先德学子要上河北春晚啦!
服务项目

联系我们

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致电13032625155

或给我们留言给我留言

服务项目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7/13

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受网络不良信息和社交影响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对此,国家网信办启动专项整治,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相关通知,在全国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如何深刻认识未成年人的网络沉迷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机制,值得认真思考。

     

未成年人为何沉迷网络?

 

当下,未成年人将使用网络视作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电脑、智能手表、机器人以及各类智能家居终端不断更新,各类应用软件、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广泛应用,为未成年人营造了随时随地的上网环境和沉浸式体验。

 

网络社交平台过度迎合未成年群体的共同爱好和个性化需求,网络算法和定制化推送强化着个性化的网络生存,网络歌曲、网络语言和网络红人等流行元素不断推动网络亚文化的形成进化,也影响着未成年人对兴趣、潮流的认知和追求,对其职业认同和未来发展均产生深远影响。

 

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且自我约束能力薄弱,面对网络沉迷和成瘾等风险,家长和学校要有效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为其提供网络安全的底线性保障。

 

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

 

 

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渴望得到认同等心理特点使然;

 

相关方对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的引导和预防治疗不够。

 

  • 一些游戏开发商专门研发门槛低、互动性强、奖励诱惑多的网游;

 

  • 一些网络游戏为了培养“忠实玩家”,针对未成年人的新角色、新道具、新玩法层出不穷;

 

  • 一些游戏开发商在游戏中添加淫秽、赌博的素材,引诱自制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沉溺其中;

 

  • 一些网络视频平台不仅缺乏针对未成年人的内容分级,更是通过“算法推荐”“奖赏反馈”等成瘾机制的设计,让一些未成年人“根本停不下来”。

 

 

以上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有关部门已推出一系列措施,意在促进互联网的稳定有益发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的发展状况、政策法规、网络素养、文化环境等做出实时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净化网络环境和培育正向文化,建立家长学校监管、互联网平台自律、社会工作辅助、政府部门长效管控的综合纠治体系,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

 

 

沉迷网络对未成年人有何不良影响?

 

 

目前,网络游戏的用户呈低龄化趋势,超过七成的未成年人都接触过网络游戏,其中一些未成年人还有不同程度的沉迷现象。

 

 

阶段性沉迷

 

 

 

比如某款新网络游戏刚推出时;

 

周期性沉迷

 

 

 

比如一些学生在周末、假期时会沉迷于网络游戏;较为严重的沉迷现象,如“网瘾”。

 

阶段性沉迷、周期性沉迷给未成年人带来的危害尚处于可控状态,但网络游戏成瘾则会给未成年人带来巨大伤害。

 

然而,不同程度的“网游沉迷”状态并没有一个确定性的边界,并且由于未成年人的自律性较弱,沉迷程度容易逐步加深。

 

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或直播、短视频伴生了一系列问题和不良影响,其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主要涉及个人健康、学习习惯、生活成长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

 

个人健康方面:过度沉迷网络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

 

调查发现,很多未成年人由于上网导致视力下降、户外运动减少和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

 

互联网的过度使用挤占了未成年人正常的户外运动时间,使未成年人更爱宅在家里、运动减少、体质下降。此外,持久地压迫身体某些部位,还容易导致未成年人腰、颈、肩、肘、腕等部位的肌肉骨骼系统疾患。

 

学习习惯方面:挤占未成年人正常学习时间,对未成年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产生较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单位关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的第10次全国调查数据显示,上网时间占据了未成年人不少课余时间,超过54%的未成年人每次上网在一小时以上,而每次上网在两小时以上的占30%。

 

超过90%的未成年人会用手机上网,超过42%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手机;约有28.8%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用手机上网,如在课堂、课间及做作业时使用手机上网;不少学生的手机在课堂处于待机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上课分神,降低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生活成长方面:暂时逃避了现实的逆境和压力,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沉迷于网络游戏削弱了未成年人的抗逆力。

 

网络游戏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的,网络游戏的参与者可以在虚拟、想象的虚拟环境中探索、实现另一个“新的自我”,获取在现实世界中所不能获取的巨大满足感。因此,自控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

 

但当他们回到现实时,无法规避的问题让他们处于手足无措的状态,他们会更难面对现实社会中的逆境、压力。这些问题会使他们产生更深的伤害感、剥夺感和无助感,导致未成年人性格极端、偏执,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

 

社会管理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和人格形成带来影响,衍生新的社会风险。

 

未成年人正处于社会化和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机制尚不成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尚不完善,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控,会使他们对现实社会形成不正确的认知,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淡化未成年人的社会角色认知,削弱学校、家庭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地位,削减教育的规范化作用,使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处于失控状态。

 

 

新型治理方式形成多元保护模式

 

迄今,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出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一系列规定。按照有关规定,互联网平台应积极开发推广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技术工具,推动全社会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其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使用技能。

 

在这方面,有关企业正在开展相应的工作。

 

 

在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指导下,腾讯“护苗网络安全进课堂 ”2019年在12个省(区、市)为超过24万名乡村中小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成立青少年网络健康成长研究中心,参与建设良好产品生态,通过“向日葵保护计划”,以*内容和正能量价值引导、算法技术支持以及监管体系等共建法治化、制度化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还有平台通过与政府部门、高校、专家和第三方机构协作,开发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和学习工具,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结合的方式,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这些探索和行动需要各方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参与,修订法规漏洞,改进技术平台,逐步实现政府、社会、教育、平台等各方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规制体系下的参与、监督、开拓、创新,共同承担起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的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正从保护阶段向引导阶段、融合阶段发展,除了企业,应对网络沉迷和网瘾问题,需要在制度、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共同发力,逐步形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多元保护模式。

 

首先

 

 

 

明确网络沉迷成瘾问题的原因,加强线上和线下活动的联动,适当增加体育锻炼、社交娱乐等替代活动,督促企业用好上网时间限制、改进推送算法等技术手段,减少不良信息的侵扰和网络成瘾的诱因。

 

其次

 

 

 

提升家长的网络运用抚育能力、构建线上线下良好亲子关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亲子间的信任,是引导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提高网络素养的基础。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在家庭完成超过85%的网络活动。同时应正视后喻文化(亦称“青年文化”,指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在世的前辈的过程)现象,利用未成年人对长辈的“技术反哺”,促进家庭网络素养整体提升。

 

再次

 

 

 

发挥学校和各类青少年基层组织的作用,借助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关注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成瘾等问题,及时开展工作进行纠正,为未成年人网络运用提供组织服务。

 

*后

 

 

 

建立社会网络学习机制,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学习网络应用提供社会支持,通过多种手段结合的方式进行社会纠治。

 

重视发挥社会工作的作用,填补家庭、学校和其他方面的空白,为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成瘾开展探索。各方应在制度保障、队伍建设和工作保障等方面给予社会工作更多支持,推动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纠治网络沉迷现象

 

 

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75亿。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网络防沉迷方面,未成年人自身需要加强以下素养和能力教育。

 

加强和提升未成年人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

 

未成年人的数字化生活容易使他们与真实世界的自己脱节,只与相似的人互动,忽略他们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易被偏见和虚假信息迷惑。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常遇到的问题是“经常收到无关信息(如营销信息)”“网络虚假信息、连接”“被人盗号”等。

 

加强和提升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能力

 

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主动运用网络工具如搜索引擎、整理信息工具、个人管理工具等解决个人现实遇到的问题能力不强。目前,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技术措施还不够理想,如果监护人不能尽到监护责任,未成年人就可以通过密码解锁进入“成年模式”。

 

还有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未成年人不使用安全杀毒软件、不设置级别较高的安全密码,较少与同伴交流网络安全信息,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这说明,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欠缺,运用网络安全技术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均需提升

 

加强和提升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自我管理控制能力

 

培养未成年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自我时间管理的能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场所,作为陪伴者和监护人,家长对于未成年人能力培养负有重要责任:要清楚孩子的“数字运用轨迹”;和孩子协商约定制定上网时间和规则,为低龄孩子养成良好用网习惯,和高龄孩子保持主动沟通交流,提升孩子的自控能力,特别是针对互联网内容丰富、诱惑过多的特点,强化未成年人保持专注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培养。

 

同时,家长要正视互联网后喻文化的现实,虚心向未成年人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打破作为家长的单向管理定势,加强互动互助互学,努力在互联网上实现两代人的共同进步。

 

加强和培养未成年人的批判思维及识别、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

 

针对15岁青少年基础教育阶段评估,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在2018年首次提出“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即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的能力;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

 

这就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多元地理解不同见解、观点和思想,特别要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辨别失实数据的能力,能够对社交媒体信息的真伪做出分辨。

 

因此,网络素养教育应当立足数字技术能力学习,并结合知识、科学、伦理等多种素养的培养,指导学生主动利用互联网思考和参与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实现更好的学习体验和个人发展。

 

 

加强和培养未成年人参与协作等社会化能力

 

从社会化成长角度来说,网络素养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成长的一种能力培养,即培养未成年人在阅读、学习、娱乐、互动中学会相互协作。

 

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应该包括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分享互动等网络共建能力,这样,具备网络素养就意味着能够在互联网上通过分发传播信息和其他人理性互动交流,分享意见,贡献智慧,甚至参与网络社区社群的共建。

 

在这一过程中,*终让未成年人学会以批判性思维分析辨别互联网信息的真伪和价值,掌握独立思考理性决断的能力,学习通过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先德学校以“传统教学”和“国学理论”相结合,以文化学习融入社会实践为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学习中逐步认识社会,从而感恩父母对自己的精心培育,解决家长的燃眉之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

关爱热线:0311-80812031 

联 系 人:徐老师13032625155(微信同步) 1331512073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南村镇

公交路线:103路(谈固站-中塔口) 南村下车

北行100米路东

首页关于我们学校动态服务项目成长案例国学教育资质荣誉办学特色家长留言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石家庄先德艺术培训学校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7025672号-1
关闭